精益创业:新创企业的成长思维

一本好书推荐给大家。精益创业的五项原则:1. 创业者无处不在。2. 创业即管理。3. 经证实的认知。4. 开发-测量-认知。5. 创新核算。

创业需要快

企业唯有快速顺应时代才能赢得未来,产品生产方式必须因时代而变。

创业的三个阶段

创业的第一阶段是把想法变成产品。这时开发的产品是精简的原型,投入最少的金钱和精力开发出体现核心价值的产品。此时创业者们率领精干的成员,用类似特种部队的组织方式,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窗口内用很短的时间做出产品,并快速投入市场,通过不断的小规模实验,获得顾客反馈,进而不断迭代,让产品得到市场验证。 创业的第二阶段,新创企业要对正确的产品形态进行重点投入,做好做细,做“最了解用户的人”,做到极致。这个阶段,必须用最小的成本、在最短时间里找到最有价值的认知。 创业的第三阶段,成功者往往伴随着爆发式的增长,全面的扩张。企业开始与传统的、陈旧的市场势力展开阵地战。这一过程中,创业企业的力量之源正来自此前积累的对用户的深入理解和对市场的快速反应,即“爱与速度”。能到达第三个阶段的创业企业,大都把“对用户有爱、对产品有爱”作为一种信仰。他们不能容忍产品有缺点,不能容忍产品的用户体验不好,不能容忍BUG,跟0.1秒的延迟较劲,跟0.1M的大小较真……

新创企业的成功不在于优良的基因,或生逢其时其地。它可以因为遵循了正确的流程而获得,也就是说,成功是可以习得的,是可以传授的。

乏味的琐事和细节才至关重要。

创业活动需要运用管理准则,才能从我们得到的创业机会中收获成果。

领导者需要创造条件,允许员工们进行创业活动中需要做的实验。

创业会失败的原因

为什么新创企业以惨败告终的情况比比皆是?第一个原因在于好的计划、可靠的战略和深入的市场分析造成的诱惑。第二个原因在于,当目睹运用传统管理方式无法摆脱困境后,一些创业者和投资人干脆就撒手
不管,回到“想做就做”跟着感觉走的状态。

如果创业的根本目的是在极不确定的情况下建立组织机构,那么它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学习。为了要实现愿景,我们必须明确我们的哪些策略是可行的,哪些是过激的。我们必须了解顾客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他们自己说要什么,或者我们认为他们应该要什么。我们必须认清自己是否朝着可持续企业之路发展成长。

保持学习的心态

“学习”二字是书本里用以掩饰执行失败的惯用借口。

“学习”的概念。我将之称为“经证实的认知”。

如果你无法失败,就学不到东西。

创业的五项原则

精益的思维方式把价值定义为“向顾客提供利益”,除此之外的任何东西都是浪费。

我们的工作就是要让企业愿景和顾客接受度相匹配。这并非向顾客自以为需要的东西让步,亦非告诉顾客他们应该要什么。

精益创业的五项原则:1. 创业者无处不在。2. 创业即管理。3. 经证实的认知。4. 开发-测量-认知。5. 创新核算。

胸怀大志,但要从小事做起

新创企业的实验则由其愿景为指引,每个实验的目标都是为了要建立一项围绕愿景的可持续业务。

如果没有真正可行的增长模式,很多公司见了一些蝇头小利就会沾沾自喜、故步自封,却没意识到一次转型(改变方向或战略)也许会带来重大增长。唯一确认的方式就是在真实顾客那里系统地检测这个增长模
式。

胸怀大志,从小事做起

企业做市场?做产品?

最小化可行产品的目的则是开启学习认知的流程,而不是结束这个流程。与原型或概念测试不同的是,最小化可行产品并非用于回答产品设计或技术方面的问题,而是以验证基本的商业假设为目标。

最小化可行产品的经验教训在于,不管某项工作在当时看起来多么重要,只要在开启认知流程所需之外的,都是浪费。

开发-测量-认知

现代生产流程以高质量作为一种提升效率的方式,它们遵从质量管理大师爱德华·戴明(W.Edwards Deming)的格言:顾客是生产流程中最重要的部分。

在不正确的时间做了超乎寻常的事情,感觉很了不起,其实没有卵用。

在许多行业中,专利大多有着防御目的,作为一种威慑力制约竞争对手。这种情况下,相比最小化可行产品在认知方面的所得,它的专利风险较小。但是,在某些以新的科学突破为公司核心竞争优势的行业中,则需要更小心地平衡这种风险。无论哪种情形,创业者都应该寻求法律咨询,确保自身充分了解所有风险。

创新核算分三步走:第一,使用最小化可行产品确定企业目前所处阶段的真实数据。第二,新创企业必须尝试把增长引擎从基准线逐步调至理想状态,这期间可能要经过多次尝试。第三步:转型还是坚持?

当我们的努力方向和顾客真实所需一致时,我们的实验就更可能把顾客行为往更好的方面调整。